
近年来,新加坡持续强化税务合规与反诈执法力度,通过严惩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今天,我们将以两起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剖析新加坡在税务监管与反诈机制上的治理逻辑,揭示其“零容忍”态度背后的法治深意。

一、案件回溯:高额代价警示违法成本
1、 “99对1”房产交易造假案:母子双陷囹圄
2025年,一对母子因在房产交易中向税务局提供虚假信息被判监禁两周。
案件核心在于双方通过“99对1”的产权比例分配(即一方持有99%、另一方1%),刻意压低房产估值以逃避印花税。
新加坡税务局(IRAS)调查发现,实际交易金额远高于申报价格,母子二人合谋伪造文件的行为构成税务欺诈。法庭判决强调,此类行为不仅损害税收公平,更破坏市场诚信,故需以监禁刑强化震慑。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2、集团董事串谋骗津贴案:重罚企业失信
同年另一起案件中,一名企业董事联合多家公司虚构交易,骗取标新局(SPRING Singapore)8.5万新元津贴,最终被判监22个月。
调查显示,该董事通过伪造合同、虚报项目支出等手段套取资助,其行为直接触犯法律。
法官指出,滥用公共资金的行为侵蚀社会信任,必须从严惩处以儆效尤。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二、法律框架:严规密网筑牢防线
新加坡针对税务与诈骗行为的法律体系以“严立法、强执行”为特点:
1、税务合规:精准打击逃漏税
新加坡规定,房产交易需按市场价或成交价较高者计税,隐瞒交易实情者可面临最高逃税额4倍的罚款及监禁。
新加坡要求企业及个人如实申报收入,虚假申报者可被处以罚金、监禁或两者兼施。
2、反诈治理:全方位遏制欺诈
新加坡将诈骗列为重罪,最高可判10年监禁并处罚金。
新加坡反炸措施覆盖数字化欺诈场景,确保新型犯罪无所遁形。
此外,新加坡推行“协同监管”模式,税务局、警方、企发局等多部门数据互通,通过人工智能筛查异常交易,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管控。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三、社会效应:法治如何重塑商业生态
1、提升企业合规意识
严苛的违法成本迫使企业将合规置于战略高度。据2024年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调查,85%的企业已增设内部审计岗位,较五年前增长40%。
2、巩固国际金融中心信誉
透明、公正的法治环境持续吸引外资。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新加坡蝉联亚太区榜首,其反洗钱与反欺诈评级达AAA级。
3、增强公众对制度的信任
两起案件的公开审理彰显司法公正,民调显示认为此举有效遏制了“钻空子”心态蔓延。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四、专业人士:合规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敏指出:“法治的威慑力在于让违法者意识到‘得不偿失’。企业若将资源投入合规建设,反而能在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评级中获得长期优势。”
税务律师黄文胜补充道:“新加坡执法机构擅长‘穿透式审查’,即使交易结构复杂,亦能溯源至实际受益人,企业切勿心存侥幸。”


五、风险防范:企业与个人如何避坑
1、企业端:建立合规防火墙
定期审查财务流程,确保申报数据可追溯;
利用政府提供的“合规诊断工具”(如IRAS的税务健康检查系统);
对员工开展反欺诈培训,设立匿名举报渠道。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2、个人端:警惕“灰色操作”诱惑
拒绝参与虚假交易,如房产“阴阳合同”、虚报收入等;
审慎选择商业伙伴,通过ACRA网站核验企业资质;
发现可疑行为可向警方反诈热线或贪污调查局举报。
两起案件虽涉案金额差异显著,但共同传递出清晰信号:
在新加坡,任何试图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政府通过“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
如,如税务补助计划、中小企业合规指南等,并行的策略,既筑牢防线,又助力合规转型。
对于企业与公众而言,唯有将诚信内化为行动准则,方能在法治框架下行稳致远。
关于新加坡财务、税务、公司注册、银行开户等,你还想了解哪些?
注:参考资料来源于新加坡IRAS,ACRA,SPF,联合早报等,综合整理,侵删联系。
……
陪创业,助增长
👇加V进入新加坡最大出海社群👇

往期推荐
美国绿卡凭什么值钱?算完账我EMO了!拿到卡后这8件事必须做
新加坡最热的一年,人均用水142公升,4月起水费上调!幸好有760元水电费补贴
新加坡IRAS严查7000家企业:不交税、虚假报税、挂靠等,将被罚款或监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