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家企业排队上市!财政司长陈茂波:香港IPO热潮重燃,资金与信心回流

近年来,在全球早已进入资本自由流动与监管强化并行的时代,很多中国企业家与富裕人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金驻足地、资产配置地,以及未来可能的上市地点。

特别是在“CRS(共同申报准则)全球征税透明度提升趋势下,资金回流成为不少人的必然选择,而在资本市场上市,选择哪个市场,便成为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抉择。

202510月中旬,中国香港财(以下简称香港)政司司长陈茂波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透露:有超过200家企业正排队等候在香港上市陈茂波称,香港的IPO管道非常强劲,对大陆企业而言,香港是通向全球融资与人才聚集的优选平台。 

这一数字背后,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趋势:在全球税务监管加强、资本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在决定上市地点时更为审慎、更为倾向海外回流或者选择最优平台。 

一、背景:资金回流、

投资人更谨慎,是趋势还是阶段?

1、资金回流的动因

①监管与透明化趋势压迫
CRS
AEOI、跨国监管合作、反洗钱法规、国家间税务情报交换机制迅速铺开,很多昔日被视作隐蔽资产阵地的离岸和金融地区正逐步失去避险功能。资金在透明化压力下,越来越倾向回到投资者本国或监管友好的司法区。

②资本市场的套利机会减少
过去,有些公司可能会选择在估值高、流动性好的市场进行上市以获取估值溢价。但随着多个国家对跨境资本流动、上市融资监管趋严,跨境套利的可操作空间在缩小。

③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市场吸引力
中国市场本身庞大,资本市场生态逐渐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让越来越多企业觉得在本土或近邻市场上市更能接近核心客户与资本。

④投资人风控意识增强
在全球利率上升、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宏观风险上升的环境下,资本市场整体进入更加谨慎期。很多早期投资、跨境投资者更倾向于待在监管清晰、法律成熟的市场,减少潜在未知风险。

图/财政司长 陈茂波,来源:HK新闻公报

2、投资人更谨慎:从激情到理性

在资本市场波动、宏观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投资人尤其是机构投资人,对上市公司质量、治理结构、透明度、上市地点的选择更加敏感。几个体现:

募资规模与估值溢价下降:过去敢冒险、求高增长的风格正逐步让位于稳健、要信号的投资逻辑。

尽职调查要求更严格:对财务透明、治理结构、法务合规等审查更深入;跨境上市、异地账户、资本往来历史成为敏感点。

偏好监管清晰、退出路径明确的平台:一个能被投资人信任、市场制度成熟、流动性充足、法律环境确定的平台,自然具备更高吸引力。

因此,对企业家而言,上市地点的安全性”“可预测性”“流动性成为关键考量。

图源:Dealogic

二、CRS 与全球征税:

地下走向阳光

关键的制度背景,是 “CRS+全球征税时代的到来。要理解为什么回流”“选择可监管平台成为趋势,就必须厘清CRS、全球征税机制,以及它对财富、企业家的实质影响。

1、什么是CRS?全球金融账户透明化

CRS,即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共同申报准则),是OECD2014年推出的跨国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AEOI 的组成部分之一)。

各参与国家/地区的金融机构须识别非居民客户的金融账户,并将账户余额、利息、分红、交易信息等定期报送税务机关,税务机关之间再进行互换,从而使得纳税人的海外资产与收入具备高度可追溯性。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签署CRS,并逐步开展信息交换。中国大陆与106个国家/地区实现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

CRS的实施,实际上把离岸账户”“跨境资产流动”“跨国投资收益等领域推向阳光化。

图源:联合早报

2、全球征税:税务居民的全球义务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税法体系中,税务居民身份意味着对全球收入进行征税义务。也就是说,无论是境内所得,还是境外金融账户的利息、分红、资本利得等,都需要申报纳税。

CRS与全球征税有机结合:CRS提供了税务机关获取跨境账户信息的钥匙,而全球征税制度则给予税务机关征税权力。有了信息支持,税务机关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未申报的跨境收入、资产、资本利得,并提出补税、处罚或追溯措施。

例如,中国已有媒体披露对高净值人士海外投资收益的征税动向,甚至有富裕人士被通知核查是否取得境外收入并按时申报。在税务透明度升高的时代,利用海外账户隐匿资产或收益的空间正在迅速收窄。

3CRS带来的三波冲击

根据专业机构(如EY)分析,CRS对企业家和私人客户的影响可分为三次浪潮: 

信息披露与合规压力提升
金融机构成为义务人,必须上报非本地居民账户,个人/企业若存在海外金融账户,必须面对被动披露的现实。

架构调整与税务重构需求
资产置换、信托结构、境外控股、公司注册地选择等方面可能受到重新审视,以在合法合规框架下优化税负与风险。

税务追溯与补税压力
在税务机关获取跨境数据之后,过去未申报的海外收入可能被追溯征税、滞纳金、处罚甚至刑责。对高净值人士、家族办公室、企业主尤其敏感。

在这种背景下,把资金放在监管清晰的地方选择能被信任的上市地成为越来越强烈的逻辑选择。

图源:联合早报

三、为何中国企业家更倾向香港上市?

制度优势洞察

在资金回流与监管趋严的时代,越来越多中国公司把目光锁定在香港这一传统高地。尤其正如开头所提:超过200家企业正排队等候在香港上市。 

1、香港市场近年来的表现与自信回归

IPO活跃度回升
彭博等媒体指出,香港股票发行市场(包括 IPO、定向增发、大额融资交易等)在2025年第3季度创下四年多来最佳表现,仅3个月的融资额就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更有分析称:上半年已有约40IPO在香港进行,募集金额逾1,080亿港元。

②内地政策支持与市场联结增强
在国家层面,持续强调支持香港金融市场,同时推出北交所、深交所、沪市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香港亦与中东(如阿联酋)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ETF互认、交叉上市。

③市场估值与流动性优势
香港资本市场具有国际化、成熟的投资者基础、深厚的资金池、制度较完善、监管较为透明等优势,这使得大体量优质公司更愿意选择香港作为主阵地。有分析指出,香港在流动性、估值溢价、制度信任等方面,仍对比新加坡具有优势。

④定位为通往全球的桥梁
对于希望开拓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陆企业而言,香港兼具熟悉程度(中资背景、语言便利、财务披露标准等)与国际化通道(海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全球资本接触)。这使得香港成为大陆公司走出去”“国际化上市的首选跳板。

2、制度与机制优势:为何香港更受青睐?

下面是香港在吸引内地(乃至国际)企业上市方面的几点制度优势:

①上市门槛相对灵活
香港有多个板块(主板、创业板、红筹结构、同股不同权架构等),允许中资企业采用更灵活的架构,例如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在过去被广泛接受。相比之下,一些交易所对股权结构、盈利记录要求较严格,新兴企业可能更难符合标准。

②国际投资者基础与流动性强
香港市场长期与国际资本接轨,ETF、基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家族办公室等都在香港活跃。国际资金对香港市场的熟悉度和参与度更高,这有利于优质公司获得估值溢价与稳定支持。

③退出机制与资本再融资便利
在香港上市后,公司更容易进行后续增发、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二级市场流通等操作。上市公司也更容易进行回购、分红、资本运作等操作。

④监管与法律环境相对清晰
虽然香港监管近年来趋严,但其监管体系、法律传统、诉讼环境、权益保护机制在国际上具备一定透明度与公信力。对于资本市场参与者而言,这是实行风险边界与预判性的关键。

⑤地缘与文化优势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香港在文化、语言、法制传统、商业交往、金融习惯等方面与内地更为贴合,这种无障碍连接感在选择上市地时具有无可比拟的附加价值。

⑥国际化渠道与资本引力
随着香港加强与中东、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基金互认、ETF 互认机制,其作为金融枢纽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资金回流、资本寻找出路、跨境融资需求增强的背景下,香港无疑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家的首选。

图源:联合早报

四、四地上市比较:

香港.迪拜.纽约.新加坡

尽管香港具有诸多吸引力,但当下国际资本市场竞争激烈,各地都在通过各种政策与机制吸引优质企业上市。

对于有意选择上市路径的中国企业而言,除了香港,还要认真考量迪拜、纽约、新加坡这三个备选地。下面我们从若干维度对比四地优势与局限。

图/四地优势对比,点击大图查看详情

下面分做更深入对比。

1、中国香港:优势突出但非零风险

如前所述,香港在中资企业上市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其制度安排、国际化投资基础、估值水平、流动性等都是核心卖点。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香港一直在强化其吸引力,比如通过加强与海外市场的基金互认、ETF 交叉上市机制等。

在近期融资热度回升的背景下,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在 2025 年第 3 季度已显著超过 2024 年全年水平。

香港监管近年来虽趋严(例如对披露、公司管治、股权激励等要求提升),但其成熟的法律传统和国际信任基础仍是其核心竞争力。

当然,香港也面临挑战:

地缘风险、制度变动风险存在潜在不确定性。

同样受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如果国际资金撤离,香港市场波动性可能加大。

对大型科技公司、创新型公司的估值压力与竞争也在加剧。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加剧,香港不能再单靠自然优势吸引优质公司上市,而必须继续改革创新、提升制度配套。

图源:unsplash

2、纽约(美国):全球资本中心的高门槛选择

在很多企业家心中,能在纽约上市,意味着进入全球资本中心,接触到世界上最深厚、最活跃的机构投资者,也意味着品牌与知名度的大幅提升。但优秀如纽约也有高门槛与高代价。

①优点

极高曝光度与品牌溢价:
在美上市可获得全球媒体、机构、资本市场的认可,有利于品牌建设、融资、国际化扩张。

流动性与资金深度:
美股市场规模庞大、流动性极强,对大体量公司尤其有吸引力。

成熟的法律保护与监管框架:
SEC、司法体系、投资者保护机制较为成熟,对大型公开公司治理、披露等有严格制度支撑。

全球投资者参与便利:
全球资本几乎都可参与美国股票市场,便于国际资金直接注入。

②缺点/风险

监管与合规负担沉重:
上市门槛高(盈收、盈利历史、公司治理、审计要求、SEC披露)且持续义务极其严格。
对于中资公司,还可能面临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比如美国要求披露中资公司审计底层信息、特定披露义务)风险。

双重征税与税务冲突风险:
跨境税制、美国股息税、资本利得税、反避税条款等可能带来税负复杂性。

估值压力与市场波动敏感性:
美国市场对业绩和成长预期极度敏感,即使公司基本面优秀,也容易因宏观因素或舆论波动受到冲击。

进入门槛高:
对于尚未成熟的中小型公司、初创公司而言,美国上市可能不具备成本效益。

总体而言,美国是顶级资本市场的象征,适合极大型、成熟、治理结构完善、愿意承担高披露与监管成本的公司。

图源:unsplash

3、迪拜/阿联酋:新兴的资本洼地与枢纽之选

近年来,迪拜(及更广的阿联酋)积极打造成为中东、非洲连接亚洲与欧洲的金融枢纽,借助税收优惠、自由区政策、外资自由化等吸引全球资本与公司上市。

①优势:

税制优惠与低税环境:
阿联酋联邦层面长期无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对很多企业与高净值人群来说税负极轻。上市公司在一定条件下可享受优惠政策。

政策支持与自由区激励:
多个自由区(如 DIFC)为金融、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注册、经营、上市等支持。政策弹性较大。

地缘优势与跨区域辐射:
地处中东,既面向西亚、欧洲,也可作为进入非洲、南亚的桥头堡。对于希望在中东、非洲市场有布局的公司,有战略意义。

较低上市门槛/吸引政策:
作为新兴市场,可能对新兴产业、创新业务给予更多包容与支持,门槛灵活、审批速度快。

②劣势/风险

市场深度与流动性较弱:
相比香港、纽约这种成熟市场,迪拜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基础、交易深度、资金池仍在成长中。

政策风险与制度不确定性:
新兴市场政策可能变化快,法律制度、监管标准可能尚未完全成熟,法规细节尚在调整中。

企业估值认知差异:
投资者对某些产业、商业模式的评估标准可能与欧美、亚洲市场有差异,估值折价风险存在。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待提升:
尽管政策在推动资金自由化,但要真正达到国际资本流动的高自由度与跨境参与便利性,还需要一定时间。

对于希望在 “新兴市场桥头堡角色中取得机会、有中东 / 非洲战略布局倾向的企业来说,迪拜可以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选项,但要在意识到其成长阶段特征与风险的前提下介入。

图源:unsplash

4、新加坡:稳定、安全、但挑战仍在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之一,长期以来以法治、稳定、营商环境、国际信任度著称。对于很多中国 / 亚洲公司而言,新加坡是一个理想的亚太总部+资本平台选择。

不过,近年来在吸引IPO 活动方面也面临竞争压力。

①优势:

政治稳定、法治环境优越: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政策连续性、预期稳定性极强,这种平台安全感在资本市场中无比珍贵。

税制清晰、优惠制度:
新加坡对某些资本利得、海外收入、地区总部、再投资等提供优惠或减免安排;对于外国高净值人士也有NOR(非普通居民)制度等税务激励。

区域枢纽地理优势:
位于东南亚中心,可辐射东盟、南亚、印太市场;对于希望在东南亚扩张的公司具备地缘贴近性。

金融市场完善+稳步改革
新加坡交易所(SGX)近年来也在加压改革、提升IPO 吸引力。最近SGX发布公告称其有近年来最强IPO管道

②劣势/挑战:

投资者基础相对保守、估值激进性较低:
新加坡资本市场入口较为成熟、稳健,因此对于高成长型、初创型公司可能估值空间不及香港、美国等地。部分公司在决定上市时,曾原计划在新加坡上市,但转换至香港以获得更高估值。

市场规模与流动性局限:
相比香港、纽约,新加坡市场规模与流动性相对有限,对大体量公司可能不够发挥。

竞争加剧/ IPO吸引力压力
香港近年来融资活跃、政策倾斜明显,新加坡面临被抢项目的风险。

上市门槛/审查偏保守:
对于某些行业、股权结构、盈利能力要求较为保守,上市审核周期可能较长。

因此,新加坡作为一个高稳定性、低政策风险的平台,对于希望稳健成长、在东南亚布局、偏好制度透明的平台较具吸引力。但对于那些希望快速融资、进入国际资本圈、取得高估值的企业而言,新加坡可能并不是首选。

图源:unsplash

五、综合比较与趋势判断:

香港仍具吸引力,但不应忽视其他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判断:

1、香港在上市吸引力上仍具优势
尤其对于来自中国的优质企业,香港兼顾了熟悉度与国际化,制度相对成熟、资本池庞大、估值和流动性优势明显,是许多企业的首选。再加上目前有 200 多家公司排队上市,香港IPO管道正在高位运转。

2、纽约是顶级资本池,但高门槛与高成本
对于极大型、跨国化、愿意承担严格披露与监管成本的公司,纽约仍是全球最具曝光和资本深度的平台。但对多数中型企业或科技创新企业而言,纽约的门槛可能过高。

3、迪拜等新兴市场具备政策优势与战略价值
虽然流动性、制度成熟度尚有局限,但迪拜所提供的税收优惠、地缘连接中东/非洲市场的可能性,以及作为桥头堡的定位,正吸引部分企业参与布局。

4、新加坡作为稳健平台具备吸引力,但面临竞争压力
新加坡在法治、经济稳定性、税务制度透明度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但其在吸引高成长型上市公司、提供估值溢价、资本市场规模与活跃度方面,尚需继续突破。

5CRS+全球征税环境下,平台安全”“制度可靠性成为首要考量
在金融账户透明化趋势下,企业和富裕人群对合规风险、税务风险、监管可预期性的重视程度越发提升。因此,选择上市地时,不仅看增量融资机会,也要看制度稳定性、监管透明度和法律保护。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香港仍可能是最优首选,但并不意味唯一选择。在具体决策时,应对照自身产业属性、融资体量、未来国际化战略、投资人构成、税务结构等因素做权衡。

图源:OECD

六、给企业家、投资人和

政策制定者的几点启示与建议

给企业家/拟上市公司应思考的策略,提前进行全球税务和结构规划:
CRS与全球征税红线压力下,企业应在上市筹备前就进行跨境结构设计、税务合规评估、控股结构优化。若未来选择在香港、迪拜、新加坡、美国上市,每一种结构调整可能关系重大。

1、选择最合适的上市平台,而非盲目追高估值
高估值诱惑虽小,但若资本平台不稳定、合规成本高、投资者基础薄弱,长期代价可能更大。以稳健和持续发展为基础综合考量,是更为理性的路径。

2、加强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能力
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市,健全的治理结构、透明的财务报告、合规的运营逻辑始终是通过投资者信任的基础。越是监管严格的市场,对公司治理、合规性要求越高。

3、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与政策调整
不少市场政策(税收优惠、上市制度改革、跨境资本自由化等)仍在演进。企业需要拥有战略前瞻性,能够在政策窗口中抓住机会,同时保有调整空间。

4、考虑双重/多重上市路径
对于核心业务强、资本实力强的公司,可以考虑主板+二次上市主市场+区域市场组合策略,以分散政策或制度风险。

图源:unsplash

结语:在制度透明化时代,如何站得住脚?

在全球资本治理转向透明化、税务监管趋严的时代,企业和资本市场都正面临新的选择与挑战。资金回流、本土平台重估、投资人审慎、监管压力提升,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上市地点成为一个不仅是融资问题,还涉及长期制度安全、税务风险防控、治理结构可持续性的战略抉择点。

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香港凭借其制度成熟、资本池优势、文化连通性和政策支持,仍是极具吸引力的首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应放弃对美国、迪拜、新加坡等平台的考虑,前者在全球资本曝光度上无人能及,后者可能在区域布局、低税政策或稳定环境上具备差异优势。

最终,优秀的企业家在未来不是看哪个市场更好,而是看哪个市场与自己战略、资本结构、风险偏好、长期布局相匹配。制度透明化时代,选择更可靠的资本平台、构建更稳健的法律与税务架构、保持治理能力与合规能力,是立足未来的关键。

注:参考自来源于香港经济日报,香港商报,HK新闻公报,OECD,Dealogic,搜狐财经,南华早报,雅虎财经,南风窗,新加坡SGX,联合早报,安永Ernst & Young,综合新闻报道整理,转载须注明出处,侵删联系。


👇加V进入新加坡最大出海社群👇

往期推荐

《爸爸去哪儿》村长李锐在迪拜拿下12亿订单,中资企业出海,迪拜公司注册+银行开户+工签办理
纯中药vs中成药:在新加坡注册公司开中药店,你必须搞懂的5个关键
新加坡公司租房实录:签3年却想2年退,赔多少?实缴资本能不能护你?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