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企业租房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制度差异”的坑。
无论是写字楼、工厂还是住宅办公,都可能因为“提前退租”“资本担保”“合约条款”引发高额赔偿。相比中国的灵活租赁,新加坡的契约精神更严格,赔偿机制更清晰。

一、从“押金定心”到“契约为王”:
新加坡租房制度为何更“硬核”?
与中国相比,新加坡的租赁制度更强调契约与信用,而非人情与灵活调整。
在中国,房东与租客可口头协商提前退租,押金通常只作“违约金缓冲”。但在新加坡,每一份商业租约(Commercial Lease)或住宅租约(Tenancy Agreement)都具有强制法律效力,违约成本远高于租金本身。
1、根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与建屋发展局(HDB)的相关指南:
商业租约一般由《Civil Law Act》和《Land Titles (Strata) Act》共同规范;
HDB 商用单位或住宅若转作办公用途,需提前申报并遵守分区条例;
房东多要求 3个月至6个月租金作为押金(Security Deposit),若租客提前退租,押金全额没收属常见操作。

图源:联合早报
2、中国 vs 新加坡的3大差异:
合同执行力差异:中国合同可灵活解约;新加坡强调“履行到底”,法院极少支持单方退租。
押金与赔偿逻辑不同:在中国押金是风险缓冲;在新加坡押金仅是违约起点,房东仍可额外索赔。
信用制度差异:URA 与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数据库可供房东查询公司信用、资本结构与法定代表人信息,租约谈判透明度更高。
简言之,新加坡是“以契约为底”的社会。签之前不细看,签之后就难改。

图源:联合早报

二、签3年租约却2年退:
赔多少?能不能少赔?关键在这3条
若公司签订3年租约,却在2年时想提前退租,新加坡法律框架下主要取决于合同是否包含Break Clause(提前解约条款)。
1、有Break Clause:有条件“安全下车”
如果合同中明确写有:
“Tenant may terminate this tenancy after 24 months by giving 3 months’ written notice.”
则租户在第24个月前后提前3个月通知房东,即可合法退租,仅需支付合同规定的“通知期租金”或“小额补偿”(例如一个月租金)。
但需要注意这2点:
Break Clause 通常设有“行权窗口期”(如满24个月后可退,否则仍属违约);
某些房东要求支付“行政费”“中介费”或装修恢复成本。

图源:联合早报
2、无 Break Clause:全额赔偿或继续履行
若没有该条款,退租视为单方违约。
依据《Civil Law Act》第74条及判例法(Common Law),房东可要求:
支付剩余租期全部租金,或赔偿实际损失(例如空置期间的损失)。
举例:
若公司月租金为 S$10,000,合同剩余12个月,房东重新出租前的空置期为6个月,则可能要求赔偿:
6个月× S$10,000 = S$60,000 + 装修恢复费用 + 中介佣金。
这类赔偿通常由押金直接抵扣一部分,剩余部分通过民事诉讼追索。
3、Break Clause 以外的“减损义务”保护
房东在索赔时必须履行“Mitigation of Loss”(减损义务)。
即:若房东能合理再出租该物业,却故意空置以索赔更多,则法院会削减其赔偿额。
这是租户在谈判时可主张的关键法律点。

图源:联合早报

三、从担保到资本:
公司注册资本对租赁风险的隐形影响
许多创业公司或外资企业在新加坡租房时,会发现房东会要求“查看公司注册资料”或“个人担保函”。这并非多余,而是源于法律结构与信贷体系的透明化。
1、实缴资本 vs 注册资本:无实缴压力,但影响信用
新加坡公司注册时只需 申报资本(Paid-up Capital),可低至 S$1,且无强制实缴要求。
但在租赁场景中,房东往往通过 ACRA 查询租户资本金。若发现注册资本过低,会认为:
公司偿付能力弱,违约风险高;
可能要求额外押金(3-6月)或个人担保(Personal Guarantee)。

图源:联合早报
2、担保机制:个人担保与企业担保的界线
常见模式包括:
Director’s Guarantee(董事担保):个人需承担违约赔偿;
Corporate Guarantee(母公司担保):由关联公司提供连带责任。
若发生提前解约,房东通常不会按注册资本索赔,而是依据合同违约金额主张。但若公司资本金极低或已注销,担保人仍需全额承担。
3、风险控制建议
注册资本建议不少于 S$10,000,以示经营诚意与信用能力;
担保条款应明确限制赔偿上限与期限(如“担保金额不超过3个月租金,有效期24个月”);
合同签署方应为公司法人,避免个人承担无限责任。

图源:联合早报

四、提前退租实操与争议路径:
从协商到仲裁,怎么做才最省?
新加坡是高度契约社会,但“协商优先”仍是主流做法。
企业在提前退租时,可以按以下流程降低损失:
1、提前通知房东:至少提前3个月,以展示诚意;
2、提出转租建议(Subletting):协助房东寻找新租户,减少其损失;
3、保存证据:包括电子邮件往来、物业广告截图、房屋恢复报价单等;
4、确认装修恢复责任(Reinstatement Clause):若合同要求恢复原状,费用需提前评估;
5、申请调解或仲裁(SLA、Small Claims Tribunal):金额低于S$30,000者可走简易仲裁程序;
6、诉讼路径:仅在谈判破裂时作为最终手段,需聘请律师(费用高但执行力强)。
实用建议:
若企业未来仍需在新加坡运营,应以和解为首要目标,因为一旦被房东举报为“违约租户”,会影响未来租赁与信用评级。

图源:联合早报

五、企业租赁的“6句话”
与风险控制“3原则”
1、六句话总结租赁真相:
签前多看条款,签后就难改;
没 Break Clause,别轻言退租;
押金是底线,不是上限;
实缴资本虽非赔偿依据,却决定谈判筹码;
担保有界限,个人责任要写清;
合同之外,信誉才是最大资本。
2、三大风险控制原则:
合法性优先:核实房东产权、用途(URA/HDB核准)。
条款透明:Break Clause、担保、赔偿方式须文字明确。
信用管理:保持公司资本稳健、记录良好,为未来租约铺路。

图源:联合早报
结语:
在新加坡租房,企业面对的已不只是“租金成本”,更是“契约信用”与“制度博弈”。
签下那份3年合同前,不妨想想:两年后你是否仍想继续?如果答案可能是“不确定”,那就提前把 Break Clause 写进去,否则,可能连押金都只是赔偿的开始。
注:参考资料来源于新加坡HDB,URA,ACRA,联合早报,综合新闻报道整理,转载须注明出处,侵删联系。
…
👇加V进入新加坡最大出海社群👇

往期推荐

